首页
关于我们
品牌产品
新闻中心
科研中心
联系我们
搜索您想要的
首页
关于我们
品牌产品
新闻中心
科研中心
联系我们
【医学论文】中医药对双心医学的认识及治疗现状
发布时间:2024-08-12
|
发布者:Admin
|
浏览:198

本宣传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,请按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。

本文摘自:《中医药对双心医学的认识及治疗现状》

作者:梁泉美 南宁市武鸣区中医医院

 

 要:

双心疾病,即有“心脏疾病”和“心理疾病”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,心血管疾病暴露的危险因素增多,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逐渐增多,目前现代医学对于“双心病”尚缺少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,因此需应用祖国医学“整体观念、辨证论治”理论,寻找多元化的防治策略。本文旨在阐述祖国医学对“双心病”的认识及治疗现状。
关键词:心血管疾病;焦虑抑郁;双心医学模式;中医药

 

1现代医学对“双心病”认识及治疗

现代医学认为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,包括紧张、焦急、忧虑、担心和恐惧的感受,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感觉受到威胁而无法预测、控制或者获得满意的结果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。抑郁症则是以情绪低落、思维迟缓、意志活动减退为主的一种常见的心境反应。研究表明,抑郁焦虑共病患者达50%以上,焦虑、抑郁状态是 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[3],并增加缺血、心律失常、心源性猝死等风险,亦可作用于5-羟色胺诱导的血小板聚集,增加机体血小板聚集率,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。抑郁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年内的死亡率相关。而目前研究数据对于“双心病”的机制的阐释并不统一,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、炎性反应、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相关。而目前临床上对于 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充分的循证依据,而“双心病”的实践指南尚缺。目前的研究中,对于 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患的评估,多采用相关量表进行评估,如健康问卷-9项(PHQ-9) [4]、广泛焦虑问卷-7项(GAD-7) [4]、焦虑自评量表(SAS)评分 [5, 6]、抑郁自评量表[7]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) [6,8-10]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(HANA) [10,11],在一些综合性医院亦开设有精神、心理科门诊,在心理科及精神科医生协助下诊断,但诊断方式多基于相关的量表。而现代医学对于“双心病”者的治疗,则多在加强 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[11](如黛力新、阿普唑仑、舍曲林[10]、盐酸氟西汀[6]等),但值得精神卫生工作者注意的是,心血管药物与精神科药物之间的相互的毒副作用及禁忌症等,固定药物成分制剂,疗效单一;或者临床工作者更多的关注冠心病症状的改善,而对于心理问题仅是简单的疏导或未能重视。而“双心病”患者的治疗不应只局限于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,应包括性格特点及个人行为。因此体现出了心身医学的重要性,以人为本,身心兼顾,个体化治疗,应将“双心医学模式”应用于临床。


2 祖国医学“双心病”的认识

2.1 情志与脏腑的关系

《丹溪心法·六郁》指出气、血、火、食、湿、痰等六郁。而祖国医学中情志分开而论,分为七情,五志。七情包括喜、忧、怒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五志则包括魂、神、意、魄、志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中指出情志由五脏所司,即“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;肝在志为怒,心在志为喜,脾在志为思,肺在志为忧,肾在志为恐,悲与忧合属肺,惊与恐合属肾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“喜伤心、怒伤肝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,表明情志异常与五脏疾病相关。因此情志所伤,五脏为病,即机体情志异常,进而发展为郁病,病位在肝、心、脾、肾,以肝为主。


2.2 心病与情志为病的关系

心为“君主之官”,“心主神明”,“居于五脏之首”,具有统帅六腑、形体、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人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篇》示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;《类经·疾病类》指出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,故忧动于心则肺应,思动于心则脾应,怒动于心则肝应,恐动于心则肾应,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”;“主明则下安,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,体现出心为情志意识、生命活动的根本及基础。《素问·举痛论篇》示 “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”;《素问·本病论篇》示“人忧愁思虑即伤心”,均表明情志异常可为心病的诱因。《类经》示“情志之伤,虽五脏各有所属,然求其所由,则无从心而发”,则指出情志为病,与心病密切相关。《灵枢·邪客》示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”;《灵枢·口问》示“故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,则指出情志为病与心病之间的相互影响,同样可导致其他脏腑而发病。


2.3 “双心病”的病因病机

冠心病属于“胸痹、真心痛、卒心痛”等范畴。情志异常,在祖国医学中属于“郁证、百合病、脏躁、灯笼病”范畴。“心主血脉”、“心主神明”功能失调或受损后,情志失调,心病与情志病相互作用、相互影响,形成双心病。情志内伤,肝气机不畅,气机升降失调,心脉闭阻,不通则痛,故胸闷、胸痛。心主血脉失调,气机郁滞,气滞血瘀,心脉失养,卫表不固,故见心悸、汗出。心主血脉失调,血气推行无力,水湿运化乏力,痰浊中阻,痰湿困脾,故见纳差、乏力、困重、倦怠。心主神明失调,心神失守,脑髓不养,故见不寐、头晕、心神不明、烦躁不安。其病因病机复杂,病因当气滞、血瘀 [12, 13]、痰浊[14],渐至气血阴阳亏虚,病性初期为实,久病为虚。病位责于心、肝,累及脾、肾,治疗则应疏肝活血,理气解郁[13],气血阴阳调和,移情易性[12]。


3展望

利用祖国医学的文化瑰宝,实现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的医学模式。随着中医药双心医学治疗模式的开展,“双心病”治疗逐渐多元化。利用现代科技技术,基于微信 [36]、网页等平台对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“双心病”防治,对于双心健康提供有效策略。心血管内科专科医护工作者、社区医护工作者如能接受心理知识培训,定期举行双心健康讲课、培训或开设双心门诊等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、诊治,同样对双心健康防治提供有效策略 [4]。

参考文献:

[1]梁小华. 心可舒片双心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200例观察[J].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, 2014,12(4):405-406.

[2]陈伟伟, 高润霖, 刘力生, 等.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》概要[J].中国循环杂志, 2018(01):1-8.

[3]吴斌, 邱春光, 韩战营, 等. 抗焦虑抑郁治疗对“双心”疾病患者抗血小板出血风险的意义[J].临床心血管病杂志, 2012(10):733-734.

[4]袁菊梅, 李艳玲, 张静, 等.“双心医疗”在社区冠心病合并心理疾病患者中的应用[J].系统医学, 2017(13):40-43.

[5]张茹.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介入支架术后双心效应[J].中国现代药物应用, 2016,10(4):155-157.

[8]王超.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的双心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[D].北京中医药大学, 2018.

[10]毛慧子,田洪阳, 陶贵周.双心医学诊疗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疗效[J].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, 2018(03):37-40.

[11]夏金喜,肖建民.双心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[J]. 中国实用医药, 2013,30(8):19-20.

[12]王石,陈晓虎.陈晓虎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的用药特色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8(13):1926-1927.

[13]朱天翔, 方祝元.从气血论冠心病伴焦虑症的中医病机及“双心”治疗[J]. 江苏中医药, 2018(06):6-8.

[14]袁慎洋, 周良柱, 蒋克浩, 等.从痰论治冠心病并发抑郁状态临床研究[J]. 河南中医, 2017(11):1934-1936.

[24]马莉.心可舒片双心效应对冠心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预后的影响[J].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5(06):792-794.

[25]姬云涛,孙淑贞.心可舒片双心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[J].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5(14):1694-1696.

[26]高颖,柴爽爽,关怀敏, 等.心可舒联合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效果[J]. 中国当代医药, 2016(25):28-31.

[27]樊瑞红.心可舒治疗冠心病的双心效应[J].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3(07):887-888.

[28]孙媛.心可舒片治疗气滞血瘀型双心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[J].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, 2013(06):677.

[36]付聪.基于微信平台的心脏康复教育对冠心病患者双心健康的影响[D].河北大学, 2018.

 

版权声明: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我们仅做文章内容的传播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(400-688-1660),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,谢谢。

上一篇:心绞痛如何应对?先辨别你是哪一种类型的心绞痛!
下一篇:文献摘录|基于肾司二便探究中医“肾”与肠黏膜屏障的关系
售前咨询热线:
4006881660
电子邮箱:
apouyure@163.com
查看定位
技术支持:龙采科技集团
© 深圳爱普愈 COPYRIGHT MADIEER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2137196号